汇学新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汇学新闻
深入理解数字赋能未来教育——《关于构建未来学校之畅想》品读分享活动
发布时间:2023-06-21 14:45:59   发布人:匿名   信息来源:暂无   点击次数:356

本学期科研员培训开展系列读书活动,围绕曾宪一校长发表于《上海教育》的一文《关于构建未来学校之畅想》展开,科研员们踊跃发言,分享自己阅读佳作的感受与心得。活动由科研与课程发展中心主任、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史莉莉主持,全体科研员出席。

640 (4).jpg 

科学教研组的汪洋老师:

作为“双新”种子前沿课程的教师,提出来在科技进步、人工智能产品层出不穷的环境下,教师们可以借助曾校长“虚实结合、随时随地”的学习理念,在日常的教学中,尝试用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把课堂内容用“做课题”的思维方式思考,结合新闻中与日常课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学习之余能够把最前沿的科学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学生可以时常边学边用,学以致用。

640.jpg 

体育教研组的张军老师在读完文章后,围绕着“如何数字化转型?”“如何虚实相生?”“如何提升学生创造力?”三个问题,提出以下策略建议:

1. 教师转变角色观念,创新学习者自适应学习模式;2. 培养跨学科教师,服务学生未来学习;3.鼓励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并去大胆尝试验证,在验证过程中提升学习力和研究能力;4.注重多学科整合、多育融合的课程教学,重点培养和挖掘学生数理逻辑和计算逻辑能力,为学生搭建自主个性化学习的数字化平台;5. 用好现代化信息科技手段的智能服务,为学生营造虚实交融的泛在学习环境,赋能高效率的教育活动。

外文阅览室的孙玲老师则从自己的专业出发,针对曾校长提出的“未来学校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可能真的不再需要线下实体学校,图书馆、俱乐部等都是实体学校”这一假设,展开对未来教育的探讨,提倡教育应该做到“柔软有弹性”,实现虚实结合、随时随地。

美术教研组的刘思佳老师在读完文章后颇有启发,提出将3D建模、PS等设计应用类软件融入基础的美术教学中来;开发综合型的美术教学内容,以项目的形式引导学生开展实践;

利用网络搭建学生艺术作品的展示和互动平台等畅想,从而实现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

640 (1).jpg 

跨学科教研组的张梦亚老师在发表读后感言时,先梳理了一下学校未来教育的理念,并将数字化的学习方式融入到拓展课程的设计中,张老师以校本课程“无人机编程”为例,展示了智慧教学环境的形成过程,并大胆设想了未来学校的模型,探讨了数字化教学环境下学生的适应性研究对学生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能力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640 (2).jpg 

卫生与心理保健组的陆梅老师分享到,未来学校的建构,可以满足学生打破年龄界限,选择适合自己健康需求的知识。她认为,创造美好生活的基础是拥有健康的体魄和积极向上心灵,徐汇中学所创设的自适应学习平台可以帮助学生打破年龄的界限,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健康需求的知识。

640 (3).jpg 

劳技教研组的林芳老师谈了“关于构建未来学校之畅想”的学习感想,感悟未来学校是真正“以学生学习、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环境,学校、教师为学生提供现代化、个性化、全方位的学习资源与指导。认为要做好劳动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学习资源建设三个方面的工作。实施公共课程、特色课程与劳动周相结合的劳动课程群;致力加强教师信息化能力水平,提升教师新技术体验与应用以适应新时代劳动教育需求,组内定期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学习资源建设,突出个性化、项目化、游戏化、情境化与合作化的劳动任务资源开发与应用,使劳动课程真正达到以劳育人的目标,使学生在劳动学习与体验中成长为可期之材。

640 (5).jpg 

信息科技组的李俊老师谈到,通过跨学科整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创设情境,刺激感受来处理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为教师化解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主要分为以下三点:

1. 通过跨学科整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科技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创造性与想象力与一身的学科,课堂中融合其他学科知识,进行知识整合,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或提供的环境中结合不同学科内容,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考不断了解、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于这个过程中形成主动思考、促进他们主动学习考,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2.创设情境,吸引眼球,刺激感受,激发兴趣。

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各种辅助设备和平台进入课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是各种设备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这个特点可处理其他教学手段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为教师化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3.终身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教师作为授业解惑者,应不断学习,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及时接受新的事物,学习新的技术,紧跟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把这种新鲜技术和理念传递给学生,培养出学习型、研究型和创新型学生。

初中化学教研组的戚嫣然老师结合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反思,提出通过创设良好、有效的问题情境,借助数字化手段促进化学教学方式变革,利用好自适应学习平台,从而突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促进学生化学知识的建构以及个性化发展。

高中化学组聂机敏老师分享到:

如何激发人的自主能动性,让人在与机器互动、与机器融合的过程当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是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否成功的根本标准。

640.png 

音乐组杨安然老师领悟到:

1.在“玩”中学

寻找适合于学生喜欢的乐器进行自适应学习

2.探索关联性

将各个乐器的关联性贯通起来,对比乐器的异同之处,从而掌握多种乐器的演奏。

3.自适应·分层次

指导和引导学生对三个不同层次自主探究式学习,促进学生进行具有融合性、逻辑性与主体性的探究思维和研究思维。

640 (1).png 

政治组王聪老师分享到:

未来虚实相生的学校应满足所有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应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放在首位,致力于培养学生做学问、做研究的能力。不再过分强调教师的“因材施教”,而是鼓励学生“因材自学”,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成为学习者、研究者、创造者。

高中英语组胡晓思老师收获:

我们未来的学校是虚实相生的,它由以下三方面构成

1.实体学校、线上网络学校、数字孪生学校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

2.学习内容不是过去的知识,要有动态生成的探究未来的内容;

3.从“因材施教”到“因材自学”,强调的是学习者自适应精准学习、个性化学习

生物组张晨老师分享到:

学习是一种自我觉悟,未来的学习方式应是自学(自适应精准学习)为主。学校为我们创设了自适应学习平台,利用自适应学习系统中的智能化学习导航,学生的学习效率将大大提高。另外它也解决了教师在碎片化时间里备课效率低的问题,也对每位学生进行长期数据跟踪和动态实时评价,便于学生根据数据选择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学习内容,不仅解决了共性和个性问题,也解决了双新背景下课时较为紧张的问题。

自适应学习为学习者呈现的不仅仅是学习资源,更是已经筛选过的适合学习者的学习路径,已经筛选的资源可以免却学习者检索资源所耗费的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将推荐的资源进行排列组合,选出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

640 (2).png 

地理组袁茹玥老师领悟到:

地理微视频的制作和评比,切实提高了师生信息化手段的使用水平,提高教师指导学生。今后将按照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划分不同层次。

640 (3).png 

640 (4).png 

高中跨学科组张德贵老师提出: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如何实现未来学校的数字化转型。曾校文章提到,未来学校将虚实相融,实体学校和网络学校将相结合,学习内容将是动态生成的探索未来、预测未来、创造未来,甚至改变现在的超前内容。学习时空将是任何时间任何地方,超时空。未来学校的网络硬件设施至少要XGWIFI+XFIVEG+全光网,甚至是星链技术,支撑网络是免费全天候,覆盖面应是网络高速公路的快车道,无死角,无断线。

如何实现未来学校的虚实相生。未来学校的学习内容将是面向现实客观世界,包括现在进行时的学材,也包含过去的学材,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体现的是“在传承中发展”。但要及时淘汰那些落后的思想观念及其内容,不要让过时的内容占用学生大脑内存浪费脑细胞,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还要面向网络世界,一些客观世界的客观内容实存还有更多虚拟的内容,也都要包含,探究未来的内容可能更有学习价值。人工智能赋能人类学习能力,促进人类智慧继续攀升。

如何提升未来学生的创造力。突出创造力的学习科目设计时,计算机将成主课,数理逻辑和计算逻辑得到高度重视。跨学科成为关键学科,甚至是唯一学科,科目不会分那么细致,更注重整体、多学科整合、文理兼融、多育并重。每个师生都将拥有一个自学能力强的个性化自适应精准学习资源平台。

总之,未来学校的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全方位的改革,需要从课程模式、教学组织形式、班级组合方式等多个方面做出全新的改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创造力。

初中语文组储珊老师认识到:

1.树立“以生为本”的意识。改变传统观念,树立意识,是构建未来学校之畅想的基础。学校和教师要改变“满堂灌”方式,把教学变成是师生交流、互动、共同成长的双向过程。

2.推进“以动促思”的实践。我们语文组教研组遵循校长这一想法,指导学生依据重难点,分层制作微视频。在制作视频的过程中,学生首先充分了解该知识点,然后尝试以自主讲解的方式呈现出来,进一步加深了理解,并在与同学、老师合作的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兴趣。

3.尝试“因材自学”的模式。以中考文本和校长编写的教程学材为抓手,带领学生基于学材进行自主命题探究。以期实现“师教一次方法、生多次用方法、以一篇带动多篇”的教学效果。

640 (5).png 

初中数学组王星星谈到:

未来学校借助数字技术和交互设备实现虚实相生,班级从固定的班级衍化成走班制,课程从大课堂细分到微课堂,作业从传统的统一作业变成分层作业、自定义作业……总之,在技术的支持下,学校教育逐渐向“小”、“微”发展,教育从面向对象上来说更具有针对性。从教育内容看,计算机课程,逻辑思维和推理课程成为教学重点,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学生的思考更加理性,对世界的认知更加全面。另一方面,学生也需要发展空间思维,抽象思维能力对,这对他们也是更高的要求。

高中语文组陆尤梅领会到:

在当今大班教学的背景下,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很难被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被扼制也就成为难以避免的现象。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把学生的个性放在教育的考虑范围内,没有个性、何来创造力?“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成为学习者、研究者、创造者”这是未来教育发展的美好愿景,这也正和叶圣陶“教是为了不用教”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教师要“教学生学会学习”。我们要相信孩子的潜力,只要他们学会学习,一定会发挥出无穷的创造力。

初中英语组张赟收获:

1.未来教育高度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鼓励学生利用好自适应交互平台,开展个性化学习;使用人工智能助手,促进学习模式的变革;推行分层选课,实现线上线下走班制;依据点阵笔,实现差异化教学的自主学习;提倡跨学科、跨年级的网络大走班制。

2.从教研组的角度,可以成立各个类型的课型,由不同的备课老师分别负责开设不同的课型。从而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由选课,从因材施教转换为因才自学,每个人成为学习者,研究者,创造者。

3.网络大走班制在实施时注意,要以兴趣为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上课内容。可以进行大小班上课,大班上短线课程,小班上研究型课程。

高中数学组李竞尧领悟到:

怎么样由“讲堂”转变成“学堂”,怎么样由“教师教”转变成“学生学”。根据校长的文章,在科技发展的今天,不再是一句美好的愿景,而是可以实实在在可实施的方案。翻转课堂的重要依托是优秀的学材和学习资料,这就需要依托校长所说的虚实相生,如果没有夯实的知识基础,一切都是空中建阁,而现实与网络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将学材资料的的作用最大化,从而由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是可行的。ChatGPT为什么那么的智能,主要原因是给予强大的训练模块,而反应在教育教学上,可见资料的选择是极其重要的,因此校长所提出的教育智能化我们是无比赞同!支持的!教育不应该是一成不变,观摩过校长的文章,可以设想到未来的高速发展,教育的高速发展!期待那一天的到来!

曾校长的报告提出回归教育本真,让师生在研究中一起成长。曾校长十分重视学习与研究的互动关系,主张研究是深度学习的方式,研究是促进成长的手段,研究是学科整合的载体,研究是师生共同的文化。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是学校近几年突破的一个方向。

通过系列读书分享会,科研员们借助曾校长在文章中提出的假设,结合自己的学科,大胆进行畅想,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学科实践中,为今后的教学研究提供了指导和方向,科研员们将在今后致力于营造虚实交融的泛在学习环境,赋能高效率的教育活动,从而培养出有思考力、研究力、主动作为、有科创能力的新时代中学生,实现“虚实结合,随时随地”的教育模式。

撰稿:张赟 张梦亚

摄影:张赟 杨安然 张梦亚

发布:许贞 

责编:史莉莉

监制:曾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