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学新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汇学新闻
数字赋能促新知(汇学首届师生微视频展播43)
发布时间:2022-06-13 23:47:33   发布人:匿名   信息来源:暂无   点击次数:343

史料的性质转变及证据链意识

微视频制作感悟

 

首届微视频比赛对于参与者毋庸置疑是极为宝贵的一课,从前期策划、剧本编写到视频拍摄、后期制作,收获的不仅仅是历史学科的重点知识,更是在视频制作方面的珍贵经验,亦是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一起努力、共同创作所带来的牢固友情,这是一次全新的探索,这是一此难忘的体验。

我们团队在进行题材选择的时候,针对同学们日常练习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情况,如史料价值、史料性质辨别与转换的相关题型盲目答题、束手无策、失分严重,决定对此类题型展开讨论。在探讨过程中用实题举例,加深同学们对于史料的定义、获取途径、分类及其信度、文学艺术作品的史料价值、史料的性质转变及证据链思维的理解掌握,总结重点难点,归纳答题范式,凝练答题思维。

在脚本撰写的过程中,团队成员薛砚童向大家提议:史料价值的提取应根据所展示的研究对象来判断,无论是实物、文献、口述史料,还是原始或者转手史料,他们的性质是可以相互转换的。王芷彧和罗晏朗认同呼应,并补充道:史料价值的性质不是一尘不变的。于抟海则分享了他对于史料有效性及可靠性会随着研究对象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独到见解,张珍惜对此进一步补充认为史料性质转换的依据不仅仅是题目的研究对象,史料产生的时代及其类型也是对史料性质判断的依据,在进行探究时要准确地运用多类型史料来构建证据链,通过相互印证更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

在视频拍摄录制的过程中,我们也曾发现一些细节出了差池,对于语言的表述与词语的把握不够完整、精确,例如文学艺术作品的史料价值,是可以反映当时时代的社会思潮、主流文化、大众思想,还是可以印证历史、反映时代特征和社会风貌,引发的社会思潮和社会心态;影响口述史料的历史价值因素到底是其主观情感、记忆偏差还是其历史认识,或者仅仅是因为没有记载、没有被当时的人们认可就不具有客观、真实的特性;“孤证不立”,是指不能只凭一则史料推论出一个历史结论还是指单一史料对于历史事件的史料价值与意义过于薄弱?面对各式各样、大小不一的问题,历经数周时间,我们反复核对、交流、打磨,并寻求郝好老师的专业指导,拼尽全力希望把微视频做到尽善尽美。

终于,在我们团队的付出与坚持之下,微视频大功告成。在我看来,本次制作的微视频仍有些许不足之处,例如视频的分镜、拍摄视角与情节起伏在富有变化这一方面仍有欠缺,这说明我们在多媒体拍摄制作方面还有进步空间。我们团队认为,在下一届的微视频比赛中,可以在剧情的编排、拍摄的视角等方面做出改进,使得微视频镜头节奏更加得当,对于知识点的分析更加细致。圆桌探讨齐思辨,数字赋能促新知,希望在下一届的微视频比赛中,我们团队能改进现有的缺陷、解决出现的问题,以更好的面貌、更优的技术为汇学学友们呈现更优质的学科微视频!

初二(3)班  张珍惜

微视频:https://mp.weixin.qq.com/s/h2xbZSzTC5iZ3I59iKgd8g

微信图片_20220614083418.jpg 

微信图片_20220614084507.jpg 

视频制作:初二(3)班 张珍惜、罗晏朗、王芷彧、薛砚童、于抟海

指导教师:郝好

撰稿:张梦亚

发布:许贞 

责编:史莉莉

监制:曾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