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联合时报》,2013年2月18日,第5版
上海市徐汇区政府台办副主任 郑 明
台湾“徐汇”校友在铜像前留影
台湾新北市有一所徐汇中学。学校的校史室门口,安放着一尊半身铜像。铜像塑造的是这所学校的首任校长马相伯,敬立者是上海市徐汇区教育代表团。上海的访问团为什么要铸造这座几百斤重的铜像不远千里送到这所学校呢?因为上海也有一所徐汇中学,马相伯也是学校师生崇敬和爱戴的校长。
两岸“徐汇” 同名同源
上海市的徐汇中学和新北市的徐汇中学,不仅同名,而且同源。徐汇中学历史悠久,创办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当时江南洪水泛滥,徐家汇难童集聚。时任徐汇耶稣会院长的晁德拨茅屋数间当教室。后生徒增,于是成立学校,取名徐汇公学。这就是徐汇中学的前身。
徐汇公学是法国天主教在中国最早创办的教会学校。历年主持校务的,大多为法意两国的神父。1871年,曾在此就读的我国著名教育家马相伯执掌校务,这是这所学校的第一任华人校长。1931年,教会向中国政府教育部门办理立案,易名为徐汇中学。新北市的徐汇中学是由1949年从上海“转进”台湾的校友于1963年创办的,当时称之为“复校”。
上世纪90年代末,台湾徐汇中学的校友会会长程正平热情牵线,沪台两所徐汇中学建立起了联系管道。随着两岸关系的发展,2000年,台湾徐汇中学校长戴荣佳首次率团来沪参加了上海市徐汇中学150周年校庆,他在致辞时激动地表示:“我们是怀着高兴、感恩的心情来参加庆典的,因为有了上海的徐汇中学,才有在台北创立徐汇中学之可能。我们的根在上海,在大陆,今后我们应该像一家人那样,常来常往。”
自此之后,两校之间形成了定期交流的机制。去年11月,徐汇区的教育参访团特地带着爱国教育家马相伯的铜像,赴台参加新北市徐汇中学的50周年校庆。在铜像揭幕仪式上,许多老校友和师生缅怀先辈,感慨沧桑,流下了感动的眼泪。
定期往来 持恒13年
两岸“徐汇”,一脉相承。但毕竟隔绝了几十年,这段历史,需要两校师生共同努力“填补”。两岸徐汇中学的交流活动建立了规律性的机制。
每年11月的第一个周六,是上海徐汇中学举行的校庆日;第二个周六,则是新北徐汇中学的校庆日。两校达成的互访约定是:每年此时师生组团相互参访。此约定双方持之以恒,坚持了13年。彼此间从校友互访发展到了教学观摩,课程研讨,学校管理等各个方面。沪台“徐汇”的师生记忆犹新的是,2011年,上海市徐汇中学举办了“两岸徐汇中学学生话徐汇”的主题座谈会,沪台两地学生们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越谈话越多。会后,师生们还手拉手登上舞台,翩翩起舞。两岸“徐汇”师生都认为,全面的交流合作,为学校创造了新经验,新气象。
13年来,双方学校的领导人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是,校际的交流制度不仅没有削弱,而且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加强。从校领导、老师层面扩展到了董事会、校友会、家长会。每逢寒暑假期,更是两校学生相互来往的良机。两地学生在互访中增进了了解和友谊。去年,台湾徐汇中学校董、新北市民政局局长李乾龙和新北市三重区区长杨义德率领青少年民乐团一百余人来上海徐汇中学开展青少年民乐交流,两岸青少年民乐团共同排练、同台献艺。在上海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举办的那场“恋上民乐-两岸情深”音乐会上,两岸学生联袂演出了《美丽的三重埔》和《爱我中华》等曲目,获得了全场500多位观众的共鸣。
近年来,两校先后签署了《加强双向交流合作意向书》、《加强师生文化交流协议书》,推进了双方优势资源的融合,联手为两岸的徐汇学子造福。
校友相助 传为佳话
两岸“徐汇”开展交流互访活动后,居住在台湾的校友朱任泉、朱蒙泉两位先生倡议设立助困奖学金,并身体力行,慷慨解囊。上海市徐汇中学响应倡议,设立了“朱氏奖学金”,每年资助上海徐汇中学贫困及优秀的师生。2010年,两位朱氏老校友先后在台故世,台胞企业家、校友程正平先生又主动接棒,继续出资相助,建立了“徐汇中学知行奖励基金会”,展开了新一轮的助学奖优活动。13年来,已有近300名师生受到奖励和资助。如今,在“徐汇”师生的心目中,获得“朱氏奖学金”不仅仅是金钱,更是一种荣誉,它寄托着一种责任,那就是发奋努力,知恩图报,繁荣民族,富国强民。
13年来,两地“徐汇”一批又一批走出校门,走进社会。他们肩负着一代又一代“徐汇”校友的嘱托,投身于建设、改造社会和造福黎民百姓的洪流之中。“徐汇学子”这四个字成为两岸“徐汇”师生的自豪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