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徐汇教育
日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发布《关于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实验校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全市89所中小学校(含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为“上海市人工智能教育实验校”。徐汇区7所学校入选,名单如下:
南模、市二
徐汇中学、上海市第四中学
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信管、科幼
据悉,实验校建设工作主要为对标教育部和市委、市政府有关人工智能应用总体要求,统筹谋划学校人工智能创新建设,促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主动承担并积极参与本市开展的人工智能“模塑申城”,着力打造一批人工智能大模型教育垂直应用特色场景和重点场景等。
今天,让我们走进上海市徐汇中学的AI世界!
上海市徐汇中学:“智”造教育新未来
科创底蕴深厚
筑牢实验校根基
近年来,徐汇中学秉持科创特色办学理念,致力于建设科研研究型学校。徐汇中学曾三次亮相世界人工智能大会。2018年,初中生朱铭浩在大会上发表主题演讲;2019年,校长曾宪一在大会上分享见解;2021年,学校再次携无人驾驶智能小车、机器人火星车、5G+MR眼镜、FIND智慧钢琴等前沿科技展品参加大会,展现了强大的科创实力。
2020年,徐汇中学被评为“上海市科创特色高中”。2024年,徐汇中学又被评为“上海市首批人工智能教育实验校”,利用现有的信息化建设基础,以“科创”特色为建设方向,规划人工智能实验校建设目标。
同年,徐汇中学在网络建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新一代光网无边际校园网络建设荣获第二届“光华杯”千兆光网应用创新大赛全国二等奖。学校网络架构采用全光网的形式,以光纤作为传输介质,为校园各个区域提供高速、稳定、可靠的网络连接。同时,WI-FI6和5G信号覆盖全校,形成了“全光网+5G+WI-FI6”的新一代光网无边际校园网络。此外,学校还配备了各类先进的教学设备满足各类数字化转型场景的教学需求。
打造特色课程
推进实验校建设
在已有科创素养课程的基础上,学校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课程体系,开设了“无人机”“火星车”“高铁自动驾驶”“3D打印”“智慧钢琴”“水下机器人”“787模拟驾驶”等特色人工智能课程。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三主”原则,即学校是课程设计的主导、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学生是人工智能研究的主人。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徐汇中学的《科创素养培育的“2+X”课程群建设及深度实施》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未来3年,徐汇中学计划在现有课程基础上,进一步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围绕人工智能驾驶与安全、智慧演奏等领域,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人工智能课程。
借助AI赋能
变革教学方式
依托上海市信息化标杆校优势,徐汇中学建成了“汇学多场景信息化学习平台”,包含自适应精准学习平台、5G+MR智慧课堂、智笔大数据平台三大核心模块,为“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提供有力支撑。平台汇聚了丰富的校本资源,涵盖教学案、课件、音视频等近9000项,校本题库拥有超过12000道题目,累计生成自适应组卷1500余套,开发线上课程397节,其中24门课程入选上海市慕课。学校自建的“汇学自适应学习平台软件”和“汇学MR课件资源平台软件”获得了国家专利。
学校以“数据+技术”重构教学流程,深入开展“教—学—评”一致性实践研究。通过点阵笔技术,采集全校初高中全学科的学习行为、专注度等数据达2400余次,为精准教学提供数据支持。近3年,学校的教学月活动均围绕“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评一致性”主题展开,累计举办公开课160余节、市区级教研40余次。在此期间,市级课题《基于课程标准的信息化测评系统建设和实践研究》顺利结项,并荣获徐汇区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2024年,学校又成功立项区级课题《“双新”背景下数字化赋能高中生物学新型教与学模式构建的研究》以及《AIGC赋能下的中学信息科技学科“学评融合”实践研究》。
在教学实践中,学校积极探索MR、AI等新技术的应用,原创377个MR课件,覆盖124个新课标疑难知识点。例如,生物教师利用《DNA的复制》MR课件将抽象过程可视化,助力学生构建科学思维,该课程荣获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二等奖。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也广泛应用于课堂创新,教师借助它快速生成课件、习题,学生则利用AI开展创意写作与项目探究,有效培养了创新能力。凭借这些成果,学校获评“上海市数字赋能示范校”,并在市级教学展示活动中推广经验。
以“双新”为契机,徐汇中学通过信息化平台建设、数据驱动教学、技术融合创新,构建了“资源—教学—评价—发展”一体化育人生态,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未来,徐汇中学将持续深化数字化转型,开拓人工智能赋能新形态:创建汇学自适应学习智能体,通过人工智能辅助教学,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形成可复制的各学段自适应学习系统建设经验;着力提升教师团队的AI素养,实现人、课、技的人工智能化,展现学校AI教育特色;推动智慧校园指挥舱的人工智能化建设,深度挖掘管理数据价值,提升学校管理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培养具备创新能力与终身学习能力的新时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