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高一(1)班 张悦尔
2014年3月7日下午,我校校长刘晓艳担任道德讲堂系列讲座的主讲人,在校会课上举行了题为“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力量”的德育讲座,为我们解读了中华经典文化。
刘校长以汤因比和池田大作两位中西方哲学家的对话为引,说明了中国拥有全世界独一无二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的文化体系,指出其强大的生命力与凝聚力,列举了中华文化对日本近代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几个实例。
刘校长首先将中华文化经典《吕氏春秋》中提出的“八观、六验、六戚、四隐”的概念一一解读,与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如何选人用人的事例相结合,告诉我们应当如何实际运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学会辨人识人。又高度概括了丰田公司企业文化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孔孟思想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中庸之道。同样,日本著名化妆品公司资生堂也得名于《周易》中的一句“至哉坤元,万物资生”。《周易》是我国最早的智慧结晶,成书比“轴心时代”还早约五百年。
刘校长接着为我们诠释了“周易”的含义,认为其不代表封建思想,不用于占卜算卦,而是古人在世界不断变化中总结出的规律。即——我们所处的世界,永远都在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变”以及变化的规律。在《周易》带给我们的启示中,有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忧患意识:国歌中一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当唱响,就时时刻刻提醒着我们居安思危;也有“天在下地在上”的泰卦和“天在上地在下”的否卦相对比,认为天地倒置意味安泰平定,甚至不认可天地秩序井然,表露了古人的变革精神。即——有矛盾冲突才能有所变化,有所变化才能谋求发展,有发展就有前途。
“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力量”,讲座内容发人深省:既然世界永远在变,既然变化的规律是有章可循的,那么,我们与其在世界的变化面前惊慌失措,不如掌握规律,让事情尽量向好的方向发展,甚至主动去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