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心驰的无心善举经媒体曝光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我们这个数千年来信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文明古国,这样的故事如今却成吸引眼球的新闻,不禁令人五味杂陈。
2006年南京彭宇案,主人公彭宇陪同原告前往医院后被指是肇事者,被判赔偿4.5万余元;2008年郑州大学生李凯强案,法院在无法查证何种原因导致原告受伤情况下,按公平原则判决被告李凯强承担50%责任,支付原告各类费用7.9万余元;就在去年的12月30日,福州一位八旬老人摔倒在路边后死亡,当时有五六人围观,但无人出手相助,曾有两名女子试图将其搀扶起来,但经旁人“善意提醒”后未去搀扶,拨打120、110,医护人员赶到后,老人已无呼吸。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或许,围观者中不乏有善心之人,但“做好事有风险、学雷锋需谨慎”的现世教训却绊住了我们的脚步,在小学生都能回答的道德是非题前模棱两可,举棋不定,最终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旁观心态占了上风。
阮心驰曾就1月24日事件的整个过程写过一个情况说明,仔细阅读这段不假修饰的文字,社会众生相活脱脱跃然纸上。
“我要下车,老人在我前面,等了好久不下去。我这才发现老人身体有些不适,下不了车。见状,我先从旁边人群中挤下去,在下面把老人扶下车。待老人下车之后,我刚一松手,公交车启动,老人应声倒地。我大吃一惊,见四周无人,上前想把老人扶起,可无奈老人坐在地上,我一个人无法搀扶。有一路人见状,上前问我‘要帮忙伐?’我赶紧回答:‘最好还是帮一下。’那路人和我一起把老人搀到旁边一根电线杆子旁让他倚着休息,随后他就离开了。”
“到了医院门口,我让老人先靠在大门旁休息,我问保安牙科在哪里。保安看了看我,又看了看老人,指了指旁边,说了句三楼,完全没有上来帮忙的意思。我只好把老人搀扶进楼内,问前台能不能借一辆轮椅。前台护士说:‘要身份证的。’我一摸口袋,只好说没带。‘那200块押金有伐?’我再一摸口袋,只好说没钱。‘那不好借的,不好借的。’我就直接扶老人去坐电梯。”
“把老人扶出医院,看老人这样是坐不了公交了,就想叫出租车了,而且老人自己也说坐出租车回家。一辆绿色的出租车正巧经过,我把老人扶上车,对司机说:‘待会儿他要是下车不方便,你下来帮他一下好伐?’不想司机一脸不可思议地看着我:‘那我还要不要做生意啦!’我瞪了司机一眼,说:‘要你帮就帮一下!’老人地址说得模糊不清,我也实在帮不上什么忙,只好再关照司机照顾一下老人,就关上车门离开了。”
仅仅是这些细节,我们就可以理解老人为什么那么多天惦记着这个“好小囡”,为什么一说起当天的情形就会激动得痛哭流涕,这些画面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准则和处世方式,无所谓对错,但对一个也许处在生死边缘、迫切需要帮助的人来说,这些司空见惯的冷漠着实让人寒心,不仅冷了老人的心,其实也在冻着阮心驰们的心。
爱心可以传递,麻木和冷漠的心理一样会传染。好在阮心驰并不缺少同路人,那个主动询问并伸出援手的路人同样让我们感到温暖。中国还有一句古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再过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今天还算年轻的我们可能也会变成某老伯、某老太,可能也会毫无防备地遭遇某个意外,那时,阮心驰们还会在身边出现、给我们一路温暖的陪伴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