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以上先进典型
徐汇报整版介绍我校阮心驰同学事迹
发布时间:2012-04-01 15:19:31   发布人:匿名   信息来源:暂无   点击次数:109

邻家“好小囡”阮心驰

    阮心驰出名了!在《新民晚报》和上视新闻综合频道的连续报道下,这位热心伸援手、助老不留名的徐汇中学高二男生一下子站到了聚光灯下,始料未及的他显然觉得媒体有些“小题大做”———“我家里有爷爷,习惯成自然了”。2月16日下午,记者走访阮心驰所在的徐汇中学,在老师和同学们眼中,他不是明星,他是一个标标准准的邻家“好小囡”。

  □记者  张文菁

  镜头回溯,今年1月24日,小阮乘113路去上海影城参加返校活动,下车时发现同车一位老人因体力不支瘫倒在地,他随即上前搀扶并一路陪伴老人挪到了解放军四五五医院。老人要看的牙科在三楼,小阮一路陪着挂号、就诊、结算,直到替老人叫好出租车,一再关照司机行方便照顾好老人,才匆匆赶去影城。 

  阮心驰的“举手之劳”在老人眼里却分明是“救人一命”!原来,这位受助的姚老伯当天早上感觉状态不错,就独自一人去医院看病,没想到上车后身体就不舒服,连下车都困难,倒在路上时不知道自己当天还能不能撑过去。小阮的一路守护让姚老伯感动得直掉泪:小囡100斤的分量支撑着我160斤的身体,治疗时还帮我脱鞋,忙前忙后,送我回家,我一定要找到这个“好小囡”! 

  姚老伯的女儿于是两次去医院调出当天的视频,凭着这些模糊的画面,和仅有的一条“小囡是徐汇中学学生”的线索就找上了门。徐汇中学政教处毕老师还记得2月11日姚女士拿着U盘请老师们辨认时的情景。因为各年级的校服在细节上有所不同,“好小囡”一身浅蓝色校服让老师们“锁定”了高二年级,随即李老师认出了他是自己班上的阮心驰———一个稍显内向、做事负责、有正义感的男生。姚女士坚持要见小阮,当面确认。被老师叫来的阮心驰还一头“雾水”,不知道自己究竟做了什么“好事”。 

  2月12日晚上,同学楼轩吃过晚饭看《新民晚报》时,突然看到阮心驰热心助老的消息,不禁“拍案而起”:好兄弟上报纸了!一个电话打过去,小阮还不知道自己成了新闻人物。“他一直都很低调”,小楼说,阮心驰是他们足球队的守门员,男生踢球都不愿当守门,小阮当了,而且干得很棒。诸晨威笑说和小阮聊天常常是“学术话题”,尽管是英语课代表,但他的化学成绩在班里一直数一数二,有同学学习上有疑问请教,碰到别人可能会先奚落一番,小阮从不,就原原本本地把自己知道的和盘托出。 

  2月14日开学第一天,姚老伯到学校给小阮送锦旗,这桩好事再次传遍了校园。徐汇中学党总支副书记马强认为,家庭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日常点滴渗透的德育引导、姚老伯一家受人之恩念念不忘的传统美德,让人们从这个偶发事件中感受到了别样的温情。校长刘晓艳把阮心驰的爱心举动更多地归功于家庭教育的言传身教,她表示,道德习惯的养成绝非一蹴而就,孩子把施以援手看作是一种习惯和本能,这可以说是德育教育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了。 

人人都应成为阮心驰
  文/张文菁

  阮心驰的无心善举经媒体曝光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我们这个数千年来信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文明古国,这样的故事如今却成吸引眼球的新闻,不禁令人五味杂陈。

  2006年南京彭宇案,主人公彭宇陪同原告前往医院后被指是肇事者,被判赔偿4.5万余元;2008年郑州大学生李凯强案,法院在无法查证何种原因导致原告受伤情况下,按公平原则判决被告李凯强承担50%责任,支付原告各类费用7.9万余元;就在去年的12月30日,福州一位八旬老人摔倒在路边后死亡,当时有五六人围观,但无人出手相助,曾有两名女子试图将其搀扶起来,但经旁人“善意提醒”后未去搀扶,拨打120、110,医护人员赶到后,老人已无呼吸。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或许,围观者中不乏有善心之人,但“做好事有风险、学雷锋需谨慎”的现世教训却绊住了我们的脚步,在小学生都能回答的道德是非题前模棱两可,举棋不定,最终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旁观心态占了上风。

  阮心驰曾就1月24日事件的整个过程写过一个情况说明,仔细阅读这段不假修饰的文字,社会众生相活脱脱跃然纸上。

  “我要下车,老人在我前面,等了好久不下去。我这才发现老人身体有些不适,下不了车。见状,我先从旁边人群中挤下去,在下面把老人扶下车。待老人下车之后,我刚一松手,公交车启动,老人应声倒地。我大吃一惊,见四周无人,上前想把老人扶起,可无奈老人坐在地上,我一个人无法搀扶。有一路人见状,上前问我‘要帮忙伐?’我赶紧回答:‘最好还是帮一下。’那路人和我一起把老人搀到旁边一根电线杆子旁让他倚着休息,随后他就离开了。”

  “到了医院门口,我让老人先靠在大门旁休息,我问保安牙科在哪里。保安看了看我,又看了看老人,指了指旁边,说了句三楼,完全没有上来帮忙的意思。我只好把老人搀扶进楼内,问前台能不能借一辆轮椅。前台护士说:‘要身份证的。’我一摸口袋,只好说没带。‘那200块押金有伐?’我再一摸口袋,只好说没钱。‘那不好借的,不好借的。’我就直接扶老人去坐电梯。”

  “把老人扶出医院,看老人这样是坐不了公交了,就想叫出租车了,而且老人自己也说坐出租车回家。一辆绿色的出租车正巧经过,我把老人扶上车,对司机说:‘待会儿他要是下车不方便,你下来帮他一下好伐?’不想司机一脸不可思议地看着我:‘那我还要不要做生意啦!’我瞪了司机一眼,说:‘要你帮就帮一下!’老人地址说得模糊不清,我也实在帮不上什么忙,只好再关照司机照顾一下老人,就关上车门离开了。”

  仅仅是这些细节,我们就可以理解老人为什么那么多天惦记着这个“好小囡”,为什么一说起当天的情形就会激动得痛哭流涕,这些画面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准则和处世方式,无所谓对错,但对一个也许处在生死边缘、迫切需要帮助的人来说,这些司空见惯的冷漠着实让人寒心,不仅冷了老人的心,其实也在冻着阮心驰们的心。

  爱心可以传递,麻木和冷漠的心理一样会传染。好在阮心驰并不缺少同路人,那个主动询问并伸出援手的路人同样让我们感到温暖。中国还有一句古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再过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今天还算年轻的我们可能也会变成某老伯、某老太,可能也会毫无防备地遭遇某个意外,那时,阮心驰们还会在身边出现、给我们一路温暖的陪伴么?

  • /09-20110222134217-966397747.jpg
    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