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中学综合党支部 顾锦华
内容提要:本文以古论今,简要列举了当今校园普遍存在的不和谐现象,分析了产生不和谐的原因,从而提出了构建和谐校园的设想。文章首先阐述了和谐校园的内涵,接着,着重从人际关系、教育体系、教育环境三方面谈了如何和谐发展。人际关系主要由领导和教师、教师和同学、教师与教师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构成。构建和谐的学校人际关系,校长、学校各级领导是关键。校长要善于沟通心灵,要用光明前景激发人心,用真情关怀温暖人心,用坦诚相待交换人心,用人格魅力臣服人心。构建和谐优化的教育体系,就是要按现代教育的要求,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健身、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在这部分内容中,本人引用了我校一些较为成功的教学理念和生动鲜活的事例,阐述了如何学会生活、学会健身、学会关心、学会学习。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表现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与家庭教育环境、校园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和谐发展。通过科学处理这几个关系,最终促进校园的和谐、师生身心的和谐。
中国有“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和衷共济”等一些关于“和”的短语。事实上,这里的“和”反映了一种和谐的社会关系。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也提出“和为贵”的观点,孟子有“天时、地利、人和”的经典论断。由此可见,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也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所以,实现和谐,是古往今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和愿望。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却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现象。而一向被人们称作净土的校园内部也出现了不和谐。
不和谐现象一:周一升旗,庄严肃穆的场合,烈日下学生肃立,一边的教师嘻嘻哈哈、说说笑笑、头顶报纸遮阳、中间突兀一把遮阳伞……。
不和谐现象二:教室里、走廊中、操场上有学生的地方追逐打闹者随处可见……。
不和谐现象三:纸片垃圾视而不见、随手丢弃、破坏公物……。
不和谐现象之四:课间,某老师拿着书本向楼上走去,突然,从楼上冲下几名学生,横冲直撞,准备去上课的老师躲闪不及,手里的东西被撞落到地上,待弯腰拾起东西准备教育学生的时候,早已不知去向……。
造成这些不和谐现象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学校、家庭、个人的原因。如社会道德教育缺失,不良社会风气,不良文化的影响;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不到位;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对不文明行为包庇纵容;自身不重视道德素质修养,法制观念不强;心胸狭窄,自私自利;不注重自己的言行,不重视自己的形象。它们直接影响着中学生和学校的形象;影响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影响学习。
因此,构建和谐校园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校园掌舵人带领船员绕过险滩暗礁,走到光明彼岸的“顺水顺风”。
那么,何谓和谐校园呢?和谐校园是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子系统及各要素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
怎样构建和谐校园?笔者认为,应从人际关系、教育体系、教育环境三方面的和谐发展入手:
一、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一所学校,人际关系主要由领导和教师、教师和同学、教师与教师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构成。构建和谐的学校人际关系,校长、学校各级领导是关键。学校校长、副校长、中层干部、各科老师等诸要素共同构成教育主体。构建和谐校园必须注重教育主体诸要素间的和谐发展,在提倡谅解与宽容、促进公平与公正的和谐氛围中,增强竞争实力,获得效益的整体提升。校长作为学校的第一责任人,要在办学思想的形成上下功夫,要用自己的实力、活力、魅力去影响干部,影响师生形成共识的价值观、群体意识、行为规范等等。所以,校长要有高尚的情操,光明磊落,以德服人,要相信学校里的每一个人,相信每一个教师都是为了搞好教育工作而来学校的,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为了搞好自己的学习而来学校读书的。在信任的基础上再考虑学校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说穿了就是一种心灵与心灵的关系,所以校长要善于沟通心灵,要用光明前景激发人心,用真情关怀温暖人心,用坦诚相待交换人心,用人格魅力臣服人心。同一学科教师要摒弃同行是冤家的陋习,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不同学科的教师要打破画地为牢的学科壁垒与偏见,涉猎其他学科知识,改变自己单一的知识结构,走综合型教师发展之路。在教师和谐互动的正向氛围中,完善学校的合作机制,让教师充分认识到学校的兴衰荣辱都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都关系到渴求发展的莘莘学子。
当然,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老师给了学生文化知识的启迪,使学生从无知到有知,从幼稚走向成熟。老师给了学生知识的雨露,学生应全身心的接受,珍惜老师的付出,尊重老师的劳动。师生互敬互爱,从而打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并需建立诚信、文明的作风。和谐的班级人际关系的培养在构建和谐的学校人际关系中至关重要。友好、合作对于学生进步和心理发展,以及增强集体凝聚力等都具有更积极的意义。学生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是重要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纯洁性和丰富性。学校是向下一代传授知识与文明、传播科学与真理、传承道德与精神的场所,教育的对象是天真无邪的青少年,这种情况必然体现在学生的群体人际关系中。同时,在班集体中,所有成员都可以进行直接交往;关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让他们感受到和谐校园的温馨。保持良好的心态,宽容带待人,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换另一颗真诚的心。同学之间友好相处,坦诚相待、说实话、做实事。考试时坚决杜绝舞弊现象,用诚实和实力给自己和老师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作风严谨、文明,从而打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打造和谐的校园文化。
和谐校园的构建最终还是要落实在学生个体身上,学生个性素质的高低是评价和谐校园构建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尺度;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标志。徐汇中学作为一所具有150多年历史的老校,在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下,老校长汪劲松提出了多彩教育理念。老师们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教师要善于发现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在陪伴学生获取成功的同时让他们树起继续进击的自信,然后在重视培育爱国情怀、高尚品行的基础上,以科学的方法积极地启发引导,使学生的兴趣爱好产生迁移,个性特长得到拓展,从而成为基础扎实、知识全面、有创造和实践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优秀接班人。笔者认为,这理念使校园的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特长充分展现,真正做到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 构建和谐的教育体系
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教书育人,构建和谐优化的教育体系成为构建和谐学校不可或缺的方面。构建和谐优化的教育体系,就是要按现代教育的要求,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健身、学会学习、学会关心。
学会生活,学校要加强生活实践教育,提高学生生存素质,拓宽劳动教育内涵,加强加大科技含量,传授科技知识,训练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自主、创造、竞争、合作的个性品质。引导学生会欣赏并享受美好的生活,达到“生活与生存的和谐”。教育主管部门把社会实践如学工、学农、学军纳入了学生了课程体系,并制定相关要求,如高中三年社会实践课程时间需达30小时以上方可。
学会健身,就是要探索特色教育和心理,提高学生素质,注重活动课程实效,拓宽特色教育活动面,提高活动教育质量,培养学生敢于竞争、竞技的个性品质和健康坚定的人格,发展学生的审美、塑美能力和完美的心理素质,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和审美素质为主体,引导学生“学会健身”,达到“训练与锻炼的和谐”。 90年前,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体育之研究》,强调学校教育要“三育并重”,“体育占第一位置”。培养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的一代新人,是一个国家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加强青少年体育运动,增强青少年体质,培养健康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中央政治局于2007年4月23日召开会议研究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会议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开齐开足体育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配齐体育卫生设施,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要把健康素质作为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全面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积极推进高中毕业学业考试中增加体育考试。
学会学习,重点是研究学法,改进教法,精讲精练,优化教学过程。以网络技术为平台,全面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以“做中学”实验为基点,努力培养师生科学探究的学习能力。通过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等感官同时使用,激 发兴趣,引导思维,探究问题,走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引导相信“学会学习”,达到“施教与求知的和谐”。原徐汇中学初二(7)是一个普通的电脑派位班,他们 采用的“互动互助学习”使他们的精神面貌大为改观,学习氛围越来越浓。每当你走进他们的班级,就会听到一阵琅琅读书声,两年前那种拖拖拉拉的现象已不存在了。
学会关心,是要弘扬人文智慧,以人为本,张扬个性,尊重人格,注重人格,注重心灵的共鸣。师生以尊重关心为前提,体现以“关爱、宽容、和谐、共生”为宗旨的人文素质特征,着力从人心、人格、人性、人生的四个方面推动师生的教育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共同提高。通过创设优良的人文环境,让学生 “学会关心”,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一位从徐汇走向北大的学生在给母校的一封信中这样写到:“难忘的高三的冬天,班主任霍老师用她的手晤热我的手,难忘的是,蔡老师一声声要我注意胃的叮咛。徐汇的老师真的如待儿女一般地对待学生呀,这份恩情我永世难忘。”
三、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
首先表现为学校教育环境与社会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社会是育人的大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无论是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他们的教育理论都是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强调的都是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学校管理的开放性,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学生走出教室,置身社会,在生活中学习。上海市中学二期课改理念就是倡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相关知识。
其次是学校教育环境与家庭教育环境的和谐发展。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举手一投足往往是无言的规范,对孩子的影响胜过千言万语。父母应该为孩子创造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重视家庭教育。通过家庭访问等多种方式与学生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为子女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学校要充分利用家庭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提供有关教育资讯让家长明确良好家庭教育的标准;针对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给予解答和帮助,努力创设学校教育环境与家庭教育环境和谐发展的课程环境。如家长学校的开设、家校联系手册的运用,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学校教育环境和家庭教育环境的有机结合。
还有是校园环境的和谐发展。校园环境是指各种影响人的教育因素的总和,主要由校园自然环境、物质环境、人际环境、观念环境及周边环境等组成。和谐的校园环境能对学生起到独特的、其他教育方式难以替代的作用,学生能从环境中习得。与教育有关的自然环境,包括校园的花草树木,校园的绿色,乃至校园的空气质量、噪音范围和光线亮度等。校园的物质环境则指校舍建筑、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和其他一切有形的教学设施。如徐汇中学的一些雕塑,它蕴涵了很多深层的含义,使师生无形中受其引导和教育。舒适、幽雅的自然环境和卫生、安全的物质环境,使的师生们神清气爽,心情愉悦,能更好地投入每天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学校人际环境是无形的,即我们前面提到的人际关系。它和观念(最重要的有价值观念、审美观念、文化观念等)为因素构成的环境,最不容易把握。观念环境的影响力取决于它附着于群体而又影响个体。通俗一点讲,这就是所谓的校风问题。当某种观念在师生群体中的附着面很小时,也就不成为“风”。校风的核心是学校经过一定时间的积淀、整合而形成比较稳定的观念系统、信仰系统、目标系统等。以上四类,一类和二类是物化环境,三类和四类属于人文环境。实际上,在物化环境中也可以反映出人文观念。观念环境的重要性和广泛性,使得我们更容易理解观念环境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而且,教育的使命是我们不得不特别重视观念环境,同时,又须从综合治理中来构建环境,有效地建设好观念文化环境。学校是个小环境,社会是个大环境。我们这里所说的周边环境,即指社会大环境。这个周边环境既有地理位置的因素,更值得关心的却是周边观念的影响。
在上述的校园环境中,我认为,构建良好的学风、校风是很重要的。我们要倡导一种蓬勃向上的团队作风,一种脚踏实地的学习精神,将学风建设的目标指向“理想、团结、自强、成材”。一种团结奋进的班风和刻苦勤奋的学风能促使个人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好的校风如春风化雨,不声不响地吸引每个学子奋勇向前,为了理想而努力拼搏。校风积极向上,从而打造和谐的教育氛围。
和谐的校园,最终反馈于我们每一个人自我内心世界的和谐:善良,知爱,感恩,诚信,宽容,理解,豁达……只有具备这些内心和谐的重要因子,才能真正实现我们个人内心世界的安宁和谐与科学发展。只有实现了我们个人身心和谐,方能实现与他人的和谐,与群体的和谐,与集体的和谐,与环境的和谐……最终实现园区、校园乃至社会的和谐!因此让我们都应努力构建自己心中那份珍贵的和谐!
最后祈愿我们的世界更和谐!祈愿我们的校园更和谐!祈愿我们每个人的身心都更加和谐。